|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【GSH與免疫力及發炎疾病的關係】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隨著時代的進步、居住環境的改變、飲食習慣的變化,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!過敏性疾病在人體內,因為發作的部位不同,而有不同的名稱,例如: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氣喘、過敏性結膜炎、異位性皮膚炎和腸胃炎等 
                    等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地區的孩童氣喘病的流行率自1973年的1.3%升至1996年的13%,在二十年間增加了十倍。過敏性鼻炎的流行率約35%,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的兒童亦達6-7%,顯示過敏疾病是國民健康上最嚴重的威脅之一。肝病對國人的健康威脅是相當的嚴重的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肝臟是人類中含GSH最高的器官,這與肝臟的排毒能力成正比。GSH是人體抗氧化免疫系統的重要來源,一但肝細胞中的GSH無法將多餘的過氧化物或自由基排出體外,將造成人體細胞的脂質過氧化作用,而傷害到肝功能。若肝臟內GSH降低,煙、酒、藥物或環境中的污染物等等都無法有效的被肝臟代謝掉,相對的,這些外來物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反而會加強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【科學證實】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[研究主題]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免疫乳漿蛋白對於慢性肝炎的營養治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[研究內容]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中針對25名患有B或C型肝炎的患者進行12週的免疫乳漿蛋白營養治療,並觀察病人在使用免疫乳漿前後的GSH含量比較,以及抗氧化能 
                    力,Interleukin II, NK殺手細胞的定量。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[研究結果]   
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中發現,B型肝炎患者在免疫能力,抗氧化能力方面均有增加,同時增進肝臟功能指數,顯示免疫乳漿蛋白有改善肝炎患者肝臟功能的效果。在接受治療的8名B肝患者中,有6人的Serum 
                    Alanine Transferase(ALT)下降,5人的GSH上升,同時他們的Serum Lipid 
                    Peroxide下降, NK自然殺手細胞以及Interleukin II明顯的上升。表示免疫乳漿蛋白促進肝臟功能的效果.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[研究單位&發表文獻]   
                    Watanabe A, Okada K, Shimizu Y, Wakabayashi H, Higuchi K, 
                    Niiya K, Kuwabara Y, Kohri H, J Med. 2000;31(5-6):283-302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|